在“防灾减灾:中国经验与国际合作”论坛上的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 诺
(2021年5月9日)
尊敬的郭卫民部长、郑国光部长,
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
在春风和煦、杨青柳绿的美好时节,又恰逢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我们相聚在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参加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防灾减灾:中国经验与国际合作”论坛。首先,我谨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灾害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自古以来,应对灾害就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一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也是人类不断理解灾害、抗击灾害的历史。随着信息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性越来越大,对我们加强全球性灾害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在不同场合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或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借此机会,我谈三点体会:
一是不断增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提升防灾减灾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面对大自然的不可抗力,虽然我们目前尚没有有效手段阻止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我们应当更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处理好防灾减灾救灾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探索,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从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到多流域洪涝灾害,我们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体系,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大为增强。这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点,坚持科学认知、科学防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高校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优势,在宣传普及科学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全民防灾抗灾意识等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不断增强对防灾减灾重要性的认识,提升防灾减灾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登高望远,以更高站位看待防灾减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方针、“常态与非常态相统一”、“三个转变”工作方向,努力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推动应急管理相关学科建设、完善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提升防灾减灾规范化、法治化提供了智力支撑。
三是不断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切实加强防灾减灾国际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自然灾害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防范和减少灾害、保障社会经济发展良好环境是各国的共同诉求和迫切愿望,战胜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种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努力。随着我国大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加强国际防灾减灾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防灾减灾合作机制构建,分享防灾减灾经验,共享防灾减灾成果,为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高校作为教育对外开放和青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加强国际交流交往、增进文明互鉴互信方面具有特殊优势。我们要认真发挥好这一优势,在推进防灾减灾国际合作,开展防灾减灾重大科学研究、创新国际合作模式等方面义不容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闯出高等教育的新路,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各位嘉宾!
还有三天,就是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本次论坛的举办,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中央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部署,进一步推动提升全社会抵御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十分期待,与会来宾在本次论坛上分享真知灼见,碰撞智慧火花,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研究提供有益启示和宝贵经验。衷心希望本次论坛能够成为中外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领域专家学者的信息沟通、资源连通、合作畅通的平台,成为政府与学界、国内与国外对话互动的平台,为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应有贡献,奋力开创国际防灾减灾救灾的新局面。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