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学术委员会举办新技术新媒体助力国际传播新格局构建研讨会

更新时间:2024-09-26 17:12:41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战略要求,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于9月11日在协会会议室举办了“新技术新媒体助力国际传播新格局构建”专题研讨会,邀请相关媒体、院校和科技公司的专家学者,围绕新媒体新技术给我国国际传播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提高国际传播效能进行探讨。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结合近期运用人工智能工具创作文稿、短视频、绘画等方面的实践,着重探讨了人工智能给国际传播、公共关系带来的理念和哲学上的影响。他认为:在国际传播中使用好人工智能工具,需要提高美感、智感和网感。除了讲中国故事,更应该讲人类故事,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把我们中国人想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

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结合十年来有关新技术对媒体发展的研究,指出,互联网传播促进了东西方舆论的交流与交锋;人工智能技术使得“四全”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概念更加具有可行性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诸多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加强统筹领导,树立底线思维,遵循守正创新,发挥体制优势,实现系统化变革。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结合中新社的实践提出,面对新媒体新技术带来的新挑战,主流媒体需要强化精品思维,通过技术赋能产出更有效的传播内容;强化创新思维,探索更有效的叙事方式,尝试以世界语言来传递共同价值,提高外宣实效性;强化系统思维,着眼全球布局,构建立体纵深的海外传播矩阵;强化人脉思维,重视“人”在跨文化互动中的主体角色,尤其注重人对技术的有效驾驭和价值引领,防止重技术轻内容、有形式无内涵的唯技术倾向。

中国网总编王晓辉指出,当前,我国的国际传播面临百年未遇的大变局,既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极大挑战。他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我国国际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强调,要改变这种状况,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必须按对外传播的规律和规矩办事;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时,更应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否则,很难让人工智能替我们讲好中国故事。

中央广电总台CGTN新媒体部主任张施磊分享了他们对人工智能工具的研究成果。她认为:我们要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优势与不足,比如,在文字内容方面,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实现多语种一键式转换、多平台差异化发布,但也存在信息造假和语料库缺失准确涉华信息等问题。在内容创作方面,她的建议是人工+智能。比如,中文诗词的翻译,人工智能工具不如人工翻译的好,但用智能工具生成动画,就比人工制作节约时间和成本,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

经济日报综合新闻部主任陈发宝认为,提高国际传播效能,一方面是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但同时要以审慎的态度看待它,因为它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二是短视频是对外传播非常好的途径和手段,应该让更多的外国人来讲中国故事,比如,老外讲“city不city”的短视频就非常火,但要注意让老外讲的故事不仅在中国有流量,还要能在外国平台上传播开去。

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主任兼中国日报网总裁柯荣谊分享了报社推进国际传播智能体平台建设的经验和体会。他指出,报社把先进技术与自身的业务相结合,利用中国日报的历史语料和国际传播业务的数据集来训练和优化大模型,构建文本、图像和音视频生成的快速自动化流程,打造一个覆盖传播全场景、全流程、全角色的智能化服务与决策支持体系;但同时也还面临着人工智能工具的准确性、安全性以及缺乏原创能力等问题。软硬件设施的配置、技术的应用场景连接性不强和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等挑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导陈开和教授着重探讨了新闻守正创新与运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面临的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传播格局。他认为,新闻工作的根本是强调真实,而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带来情感情绪性的东西比较多,而且人工智能创新的根本还是在人,因此,虽然我们不得不用人工智能,但它不能替代我们。就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传播格局而言,他认为两个格局的演变是不同步的,我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力量发展很快,但我国的国际传播力量是滞后的,需要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国际传播格局向更加公正平衡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导钟新教授分享了对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所开展国际交往模式的研究成果,认为,国际科创中心的国际交往往往遵循如下路径:从开展中外科研机构和人员之间的国际对话开始,通过会议论坛等交流平台推动国际交往,逐步形成国际合作框架,再到联合研发,最后建立科技研发联盟等合作组织、开创科技产业园等合作空间,从而实现技术发展促进国际交往、国际交往推动科技发展。她认为,国际传播不仅是媒体的信息传播,现在,广义的国际传播包含了人文交流等,而科创领域的国际交往让科技、文化和国际传播深度融合,在科创领域开展多层次的交往、多区域的交往、多平台的交往,以新技术阐述中国价值观念,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而不是互比,实现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

科大讯飞北京研究院副院长李家琦系统介绍了公司星火认知大模型的系列产品,其功能可满足各种内容的生成:文本的生成,文生图片,文生视频,不同文字的翻译、配音,以及内容的安全性管理等各个环节的需求,被媒体、政府部门、国际会议和个人广泛运用。目前,公司正在努力研发和完善技术方案,为用户提供更强大的多语言、多模态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目标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懂中国。

在交流讨论环节,协会副会长张小影分享了她对如何构建国际传播体系、重塑国际传播格局、创新国际传播管理机制等问题的思考。她指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十八大以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到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再到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工作要求高、部署力度大,成效显著。我们要认真体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特点对国际传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切实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需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塑,这意味着在新的工作格局中,既要通过深化主流媒体传播机制改革,加强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建设;也要认识到国际传播工作迫切需要多维赋能,必须迅速整合和利用各方面力量,在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上下功夫。当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集成式运用,改变的不只是国际传播工具(包括渠道、平台、方式等等),更是社会生态的变化。因此重构国际传播格局,要多方面发力,既要推进主流媒体体制改革与创新,又要推进传播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还要高度重视传播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根据媒体和泛媒体的传播特点加强和改进管理,健全完善传播效果评估体系。

郭卫民会长在讲话中指出,协会一直很重视关于新技术新媒体及国际传播的研究,协会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助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公共关系能有效助力国际传播、推动对外交流沟通、塑造展示国家形象。他说,新技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促进着传播格局、传播形态的变化,对于公共关系和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密切关注,不断加强研究。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地探讨新技术新媒体、国际传播和公共关系的话题,协会将积极搭建研讨平台,同时为从事国际传播的团队、人员提供智力支撑。

研讨会由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夏吉宣主持,郭卫民会长、张小影副会长、王大平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协会副秘书长黎兴文和秦辉以及会长助理孙召龙出席。

来源:中国公共关系协会

关键词: 传播,国际,技术,人工智能,中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