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专访刘友宾:加强生态文明国际传播 讲好美丽中国故事

更新时间:2024-10-18 21:43:54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外宣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助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2024年10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外文局、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主办的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将在云南大理举办。论坛前夕,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围绕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外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对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原司长刘友宾进行了专访。

发展中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刘友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总部署,也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载入党章和宪法,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及30余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建生态环境部,实施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管理制度改革,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增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从全球环境治理看,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重要议题,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以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迫切需要。

发展中心:新形势下,我们如何做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向世界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让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行动走向世界?

刘友宾:生态环境国际传播是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议题天然地超越国界,具有国际传播属性,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也为国际传播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素材。目前,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巨大变化得到国际社会积极认可,逐渐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学习者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示范者、贡献者。近年来,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上看,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相对于其他传统传播领域,生态文明国际传播仍然是潜力巨大的年轻学科。做好生态环境国际传播,对外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有助于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理解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2022年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我有幸作为宣传组负责人开展了一些工作。对外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我有以下三点体会:一是聚焦故事主题。大力传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等生态文明核心理念,增强国际社会的价值认同。二是突出故事主线。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特别是基层案例,传播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举措和显著成就,展示中国智慧;三是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改进用好新闻发布、媒体采访、宣传片等形式,多从细节入手,把故事讲得更有深度,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

发展中心:您一直很关注生态文学,通过生态文学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环境保护故事有何重要意义?

刘友宾:对外讲好中国环境保护故事,要用好文学方式。在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生态文学发挥了独特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寂静的春天》《瓦尔登湖》《沙乡年鉴》等经典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中华文明孕育出丰富的生态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文化理念,滋养了中国文学的自然神韵,体现了东方特色的自然审美观。现阶段,中国当代生态文学蓬勃发展,逐渐实现从对现代西方作家经典作品的模仿到注重原创,从对风花雪月、自然风光的浅层次感悟到人与自然关系多维度呈现,从对环境问题的批判性呐喊到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史诗记录转变。生态文学传播绿色低碳理念,是体现先进价值追求的文学;生态文学书写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学;生态文学促进全社会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是具有情怀担当的文学;生态文学赞颂人与自然和谐之美,致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具有开放的世界视野的文学。繁荣发展生态文学,加强生态文学对外交流和传播,全景式、多角度呈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恢弘气象,必将更好体现文化自信,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发展中心:作为生态环境部首任新闻发言人,您在回应敏感、热点话题方面有哪些经验和体会?  

刘友宾:生态环境问题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公众广为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前些年,雾霾弥漫全国多地,生态环境领域敏感、热点舆情多,舆论引导压力非常大。做好热点问题舆论引导,首先要克服“鸵鸟心理”,不能总想着“让子弹多飞一会儿”,避避风头。实践告诉我们,很多所谓敏感、热点问题,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快速回应,导致舆情不断发酵,酿成更大舆情。其次,回应热点舆情,要坚持实事求是,绝不能寄希望于说假话平息舆情,要尊重媒体、敬畏公众。第三,对热点敏感舆情,不可能一次回应就万事大吉,要主动说、经常说、反复说、多角度说。另外,还要完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及时收集分析舆情。在出台政策、开展活动的同时,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舆情研判,提前准备答问口径,避免工作被动。

发展中心:本届洱海论坛是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举办的重要活动,您作为与会嘉宾,对论坛有哪些建议和期待?

刘友宾: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本届洱海论坛的主题是“携手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这个主题非常好,契合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期待论坛深入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实践,研讨生态文明国际传播规律,指导做好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在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方面作出独特的贡献。

来源:中国公共关系协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传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