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 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传播”专题论坛在云南怒江举行

更新时间:2025-04-03 11:22:58

3月29日下午,为配合2025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传媒光影·怒江巨变——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传播”专题论坛在怒江小院举行。专题论坛采用“分享+点评”的方式进行,20位嘉宾既有长期扎根一线的媒体记者、多年跟踪拍摄怒江山村变化的纪录片导演,也有长期从事国际传播的研究学者、行业专家和媒体负责人。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出席论坛并作总结讲话。


image.png

专题论坛现场

专题论坛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中新社等中央新闻单位,以及南方都市报、红星新闻、南方周末、云南广播电视台、怒江州融媒体中心、贡山县融媒体中心等都市类和地方媒体的新闻工作者,与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知名高校、传播机构、公关公司的国际传播领域专家学者,结合鲜活生动的脱贫攻坚案例和自身从事的国际传播实践,围绕主题展开交流,共同就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故事分享经验体会,提出真知灼见。

image.png

杨文明(右)分享,曾庆锴(中)点评

人民日报云南分社记者杨文明跟踪报道怒江10年。他表示,第一次去独龙江是单向车道,没有防护栏,汽车紧贴沿着深渊行走。10年后,独龙江已经有了双向车道,沿途还有充电桩,还有见到不少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自驾游客。除了公路之变,当地更重要的是人的变化,怒江人变得更自立、更自强、更自信。他认为,减贫要关注路,国际传播也要找对路。减贫是人类共同的话题,我们要把怒江的蜕变之路充分全面报道好、面向国际传播好,通过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国际社会的减贫工作。

中国日报社秘书长曾庆锴表示,尽管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比较复杂,国际传播常常遭到一些西方国家的抵制排斥甚至歪曲抹黑,但在涉及农业农村、特别是减贫治理相关话题时,海外媒体的报道总体上积极正面。这一方面印证了中国的减贫实践已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也为中国开展减贫事业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深入挖掘中国减贫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和亮点案例,持续加大国际传播的内容供给,进一步填补西方对中国认知的空白。

image.png

宋毅(中)点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宋毅指出,做好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传播,要在立足主体、渠道、方式、内容这4个国际传播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融出去、请进来、查得到。实际工作中,需政府、媒体、民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发掘影视、社交媒体、国际论坛等多样化的渠道,采用有温度的传播,用微传播讲述小人物的故事,“一路欢歌·一路情”中老铁路春节文化主题活动就是一个在移动的、互动的场域中国际传播的绝佳案例。数字化时代,要尝试数字媒体赋能多渠道立体化的传播,比如借助湄公河国家喜爱的中国影视剧、短剧、动漫等数字文化内容,以碎片化、系统性、年轻化方式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借助数字媒体实现信息聚合,让怒江脱贫故事实现全球可检索、能使用,供给全世界需要的人,让中国经验真正触达世界。

image.png

桂涛(中)点评

新华社对外部国内室主任桂涛围绕“故事出海”认为,国际传播就是讲故事。好的故事就像怒江的“大拐弯”一样,有曲折、有冲突。故事讲述人类的共痛,才能引发共情共鸣。怒江是中国最偏远的地方之一,这里能引发对“中心”和“边缘”的思考。从国际传播意义上说,怒江就是全人类面临的诸多共同问题的巨大试验场,比如多民族如何共聚,多宗教如何共存,科技浪潮的冲击将给传统文化和习俗带来什么影响,这都是全世界在寻找的答案。这需要我们讲好怒江的故事,讲好怒江的答案,边缘之地实际上就是世界的中心。

image.png

何祖坤(左二)点评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何祖坤表示,中国减贫故事的国际传播要想“落地生根”,媒体从业者必须先把自己的“根”扎在乡村振兴一线,用脚步去丈量,用双眼去观察,用心去聆听,脚踏实地地研究和思考,才能讲出具有真情实感、有感染力的故事。同时,媒体不仅要做传播,还要做“外交”、学会“交朋友”,切实加强与国外媒体的互动交流。通过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使越来越多的国外媒体成为乡村振兴中国故事的见证者和传播者。

image.png

柴红芳(中)点评

脱贫纪录电影《落地生根》导演柴红芳表示,影像是全世界通用的视觉语言,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通过图片或视频,可以更为直观、立体地讲好中国减贫故事。要充分运用影像的力量,全方位展现国家脱贫攻坚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既展示成绩和经验,更要凝聚共同价值,推动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

image.png

李映青(右)分享,禹建强(中)点评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李映青认为,国际传播要把视角聚焦在普通人物的命运变迁,让故事更具人性温度和感染力。这些具有“无声”力量的报道投放到国外主流媒体,再借助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二次、三次传播,能够有力扩大中国乡村振兴故事的影响力。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的减贫故事有诸多可能。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禹建强认为,国际传播要有直击人心的力量,要多设置具有广泛共识、情感共通的议题。除了进行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更要着重讲好“小而美”“近而真”“共而善”的故事,聚焦普通人的情感、生活和命运。要统筹“自我”与“他者”视角,进行共情传播,充分挖掘中国减贫故事中触动人心的部分,用普适性的情感激发国际受众共情力。

image.png

潘珊菊(右)分享,赵倩(中)点评

南方都市报北京新闻中心副主任潘珊菊分享了在怒江进行乡村振兴采访报道的感受。她认为,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这批“新南方”的青春力量,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是怒江的代言人,是国际传播的主力军,他们分享的每一个与家乡的故事都独一无二。当别人还在习惯于拿“外面的世界”衡量他们时,他们却或从外面返乡、或扎根家乡,就业创业并且乐在其中,这正是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写照。相信年轻人能给怒江带来更多优质“流量”和“能量”,更好推动怒江乡村振兴发展。

红星新闻深度报道中心副主编赵倩表示,提升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传播效能,关键在于真实、贴近实际。在内容挖掘上,必须深入基层,只有亲身融入,才能真正了解当地实情,讲好真实故事。在叙事方式上,要用更细小的切口,以小见大讲好乡村好故事,随着乡村振兴从单向援助到产业赋能,媒体需要同步完成传播范式的转型升级。在报道时,需要展现觉醒的乡村生活美学,从以往的生存关爱式报道转向美好生活的呈现式报道。在传播方式上,新闻媒体可借助多种形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展现充满烟火气的日常,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机,刻画巨变背后的向上之力。此外,还要注重传播的互动性与长期性,为贫困地区和全球南方国家提供长期的舆论支持与信息服务。

image.png

李蕾(中)点评

万博宣伟公关公司原中国区总裁,资深跨文化、创意传播顾问李蕾提出了国际传播“ABC”方法论,即秀真实(Authentic)、讲益处(Benefits)、用创意(Creative)。她认为,创新国际传播要让年轻人走上前台,他们是社交媒体时代国际舆论格局的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及不可忽视的全球影响力。要相信年轻人、依靠年轻人,让他们挑大梁、当主力,从而把握国际传播的先机。

image.png

曹海东(中)点评

南方周末编委、北京新闻中心主任曹海东在发言时提到“三个一”。一个故事是,2007年南方周末曾在头版刊发怒江《飞索求学》照片,引发强烈反响,之后联合二十多家媒体修建了一座爱心桥,“飞索求学”故事也被改编成电影,2015年“溜索改桥”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18年来,南方周末一直关注故事主人公的命运,记录怒江的巨变。一个思考是,怒江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种情况下,如何调适生存主义、生态主义、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四个关系尤为重要。一个新视角是,怒江完成从深度贫困到整体脱贫后,在乡村振兴新时期,在数字减贫方面大有可为。他强调,新时期减贫治理国际传播中,数字减贫传播是新趋势,可以加强人工智能在防返贫监测、农户信用评估、农林业风险管控、基层公共卫生预防、创新药物研发惠及贫困群体,以及农户能力建设等领域实践的传播力度,全面提升减贫治理国际传播效能。

image.png

image.png

专题论坛现场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冯俊扬,怒江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和桂莲,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大平,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敬鑫,中国网党委专职副书记郑文华等人参与了论坛,并就有关话题进行探讨。

image.png

郭卫民作总结讲话

郭卫民会长在总结讲话时指出,在过往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中,记者用手中的笔、肩上的摄像机鼓舞士气,凝聚共识。如今,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已然开启,乡村治理领域有新任务、新挑战。在此背景下,国际传播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进一步强化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发力,一是创新传播形式,搭建起集展示、交流与互动于一体的国际传播平台,增强传播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二是做好各类素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建立丰富、多元的素材库,为国际传播提供充足的内容支撑;三是注重传播方式,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分享中国乡村发展的宝贵经验,全方位、多层次地向世界讲述中国减贫故事,展现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就。

论坛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主持。新华社云南分社记者胡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南总站记者刘文杰、中新社云南分社副社长张丹、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王童、怒江州融媒体中心记者王靖生、贡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周颖等也分享了各自对于推动中国减贫故事“出海”、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实践做法和思考建议。

来源:中国公共关系协会

关键词: 传播,国际,中国,故事,怒江

Baidu
map